搭雞棚食大茶飯:雞棚經濟學
喺香港呢個金融江湖,「 搭雞棚 」(build a chicken coop) 唔係搭雞屋,而係一門精心設計嘅「設局」藝術,目的係呃人入局,食大茶飯 (score a big feast)。「雞棚經濟學」(Chicken Coop Economics) 講述嘅係點樣用假象同心理戰,喺股市、樓市甚至新世代嘅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 市場,引散戶、小股民同準買家落疊 (place a deposit),最後畀搭棚師 (coop riggers) 一網打盡。呢個江湖術語據講源自農村捉雞嘅老招—用竹籮同碎米做陷阱,後來變成金融圈嘅高級玩法。今日同大家拆解吓,搭雞棚點樣食大茶飯,仲有新世代嘅雞棚經濟學點樣進化。
搭雞棚嘅基本功:假象引你入局
「搭雞棚」嘅核心係製造假象。喺股市,搭棚師會喺交易系統排晒假隊,做出一個誇張嘅成交量 (trading volume),好似隻股熱到爆咁,引小股民衝入去買,但其實係「唱高散貨」(pump and dump) 嘅前奏。樓市就更熟口熟面—新盤開售前,開發商同中介搞亂啲「入飛」(property subscriptions),話畀你知「超額認購30倍」,畀你覺得唔落疊就會輸蝕底。呢啲基本招數,靠嘅係資訊唔對稱同人嘅貪念,苦主多數自願入局,事後先知中咗雞棚。
食大茶飯嘅進階版:搭棚規模化
要真係食大茶飯,雞棚就要搭得夠大夠pro。回想80年代嘅佳寧集團 (Carrian Group) 主席陳松青 (George Tan),佢搭咗個世紀大棚,話自己係拿督 (Datuk),背後有超級金主,生意橫跨的士、巴士、地產、旅遊同飲食,仲拋出「世紀大deal」嘅餌。小股民以為有肉食,富豪同銀行覺得係穩陣投資,結果全城落疊,連監管機構都一時睇唔穿。呢啲大雞棚唔單止靠假象,仲要靠包裝同心理戰,畀你覺得唔入局就係傻仔。
加密貨幣雞棚:新世代嘅大茶飯
而家講到新世代,「加密貨幣雞棚」(crypto chicken coop) 係搭棚師嘅新戰場。隨住Bitcoin同Ethereum熱潮,佢哋搞啲假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話有「未來科技項目」,回報率誇張到離譜(例如三個月翻倍)。喺Telegram群組同網上放風,仲用假交易量 (fake trading volume) 推高幣價,小投資者見到hype就衝入去。點知好多係「空氣幣」(shitcoins),完全無實質支持,幣價一夜崩盤,搭棚師走人,散戶輸到喊。
有啲仲會搞「假交易所」(fake exchanges),用bot炒高人氣,等你覺得有得賺。呢啲新式雞棚同傳統玩法一樣,靠嘅係貪心同資訊亂流,畀你唔知邊個係真邊個係假。
雞棚經濟學嘅三個支柱
搭雞棚要成功,唔係亂咁搭,背後有三個支柱:
- 假象製造:用假數據(成交量、入飛人數)同誇張承諾(高回報)引你入局。
- 心理操控:利用貪念同恐懼,畀你覺得唔即刻行動就會蝕底。
- 灰色地帶:高級搭棚師懂得喺法律邊緣跳舞,苦主無從追究。
例如陳松青咁,將成個商業帝國包裝成金光閃閃,畀人覺得係千載難逢嘅機會。加密貨幣雞棚亦然,話有「區塊鏈革命」,實則係空殼騙局。
香港雞棚經濟嘅遺跡同教訓
70至80年代係雞棚經濟嘅黃金期,當時香港資訊閉塞,監管鬆散,搭棚幾乎係行規。但而家監管嚴咗,資訊快咗,傳統雞棚少咗,卻畀加密貨幣同網上平台開咗新門路。點樣唔中招?
- 第一,唔好見熱潮就盲跟;
- 第二,查清楚背後有冇實質(例如公司背景、白皮書);
- 第三,見到「保證回報」或者「穩賺唔輸」就即刻走 — 十居其九係雞棚。
「搭雞棚食大茶飯」係香港金融史嘅一頁傳奇,畀我哋見識咗人性嘅貪婪同搭棚師嘅智慧。雞棚經濟學唔單止係呃人嘅技術,更係一場心理同資訊嘅博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