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

屈原是誰?——戰國時代嘅理想主義者

屈原( 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係戰國時代(Warring States Period)楚國(State of Chu)嘅貴族出身文人。佢唔單止係個詩人,仲係一個政治改革者、外交家。佢致力推行政治清明,主張任賢使能,反對貴族壟斷權力,堅持要楚國與齊國聯手對抗日漸壯大的秦國(State of Qin)。

佢最具代表性嘅作品《離騷》(Li Sao)結合咗自傳、神話、政治評論等元素,表達對楚王唔識賞賢任能嘅痛心,同時展示佢一種孤高而堅毅嘅人格。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離騷》

屈原呢類說話,顯示出佢知道自己唔係被理解,但依然選擇堅守信念。

投江原因:忠誠還是無力感的逃避?

根據《史記‧屈原列傳》(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Biography of Qu Yuan),屈原被貶之後,漂泊湘沅地區多年。當秦國大將白起(Bai Qi)攻陷楚都郢(Ying)時,屈原心如刀割。佢認為自己多年來嘅忠言未被接納,國破家亡,前途盡喪。

喺五月初五,屈原來到 汨羅江(Miluo River)畔,投江以死,表達對國家深沉的悲憤。

一個現代角度思考:

屈原係唔係「以死明志」?有人認為佢係文化殉道者,有人覺得佢唔應該放棄生命,而係繼續奮鬥。

端午節由來:文化記憶的轉化

傳說,當地百姓知道屈原投江後,紛紛駕龍舟入江打撈佢遺體,並投下糉子(rice dumplings)防止魚蝦吞屍體。呢個習俗演變成今日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

  • 食糉(Eat rice dumplings)
  • 賽龍舟(Dragon boat race)
  • 掛艾草(Hang mugwort)
  • 驅毒避邪(Drive away evil spirits)

然而,現代學者認為,端午節原本係古代吳越一帶嘅驅邪節日,後來同屈原故事合流,強化咗文化內涵。

有網民話:「我細個以為屈原係傳說人物,長大後先知原來佢真係存在過,仲係一個寫詩超勁嘅人!」

屈原文學價值: 浪漫主義詩歌之父

屈原係第一位有個人風格嘅詩人,代表作包括:

  • 《離騷》(Li Sao)——長篇自白式辭賦,探討理想與孤獨
  • 《天問》(Heavenly Questions)——對天、神、命運提出靈魂拷問
  • 《九章》(Nine Laments)——流放時期作品,感情真摯

佢創立咗楚辭文體(Style of Chu Ci),影響咗漢代司馬相如、唐代李白、現代郭沫若等詩人。學界稱佢為浪漫主義詩歌之父(Father of Chinese Romantic Poetry)。

現代網民點睇?支持派 vs 質疑派

支持派觀點:

  • 「屈原係歷史上最有骨氣嘅詩人!」
  • 「佢嘅忠誠精神,值得現代人學習。」
  • 「而家社會咁多虛偽政客,更要重溫屈原嘅堅持。」

質疑派聲音:

  • 「死咗改變唔到現實,何不留命繼續奮鬥?」
  • 「佢係咪太過理想化?政治唔係只靠詩詞可以改變。」
  • 「端午節係傳統好事,但唔一定要神化屈原。」

歷史人物,當代啟發

屈原嘅故事超越咗時間、地點,變成咗一個集體文化象徵——堅持原則、忠於國家、對抗黑暗。

喺現今資訊爆炸、價值多元嘅社會,屈原提供咗一種精神指引:堅守信念,即使世界不理解你。

用香港人熟口熟面嘅話講:「屈原就係個唔識做人事嘅忠臣,但就係咁先令人佩服。」

屈原投江唔單止係歷史事件,更係一個關於忠誠與理想、抗爭與沉淪、文化與記憶交織嘅象徵。佢畀我哋最大啟示,唔係鼓勵效法自盡,而係提醒我哋唔好喺現實中迷失初衷。

佢哋好鍾意講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