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 農曆七月十四,盂蘭節(Hungry Ghost Festival)一到,香港街頭就煙霧彌漫,因為大家都喺 燒街衣(burning street clothes)。呢啲「街衣」其實唔係真衫,而係紙紮嘅衣服同用品,好多時仲包括紙錢、紙鞋、甚至紙紮手機同名牌袋。咁到底「燒街衣」係點嚟?又點解成為香港鬼節嘅重要習俗?
燒街衣歷史背景
古代陪葬文化嘅源頭
燒街衣嘅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嘅陪葬制度。喺商周時期(Shang and Zhou Dynasties),貴族會將玉器、兵器、日用品甚至僕人陪葬,認為咁樣可以令亡靈喺陰間生活得舒適。到咗秦漢時代(Qin and Han Dynasties),陪葬品嘅種類更加繁多,甚至出現「人殉」——用活人陪葬,場面相當殘酷。
後來隨住社會發展,人殉制度逐漸被廢止,但「陰間要有嘢用」呢個觀念仲存在。隨住造紙技術普及,人哋開始用紙紮品(paper effigies)代替真實物品,既方便又冇咁殘忍。由此,焚燒紙製祭品逐漸成為民間主流。
佛教盂蘭盆節影響
佛教喺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帶嚟咗盂蘭盆節(Ullambana Festival)嘅概念。佛經《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Maudgalyāyana)為咗救佢受苦嘅母親,向佛陀求助,佛陀就叫佢準備衣食供養僧人,以此功德超度亡靈。由此而來,農曆七月十五成為「盂蘭盆節」,用來祭祀同超度亡魂。
因為佛教強調「施食」畀孤魂,慢慢就同民間嘅燒祭習俗融合,於是有咗燒衣、燒錢紙,等亡魂得到安慰。
道教中元普渡
另一方面,道教認為農曆七月十五係「中元節」,亦即地官大帝誕辰。地官大帝掌管赦罪,七月正係赦免亡靈嘅時候。道士會舉行普渡法會,焚燒大量金銀衣紙,普施陰間眾生,令亡魂得以解脫。
所以,佛教盂蘭盆節嘅「超度孤魂」同道教中元普渡嘅「普施眾生」互相影響,最終融合成一套既宗教又民間嘅祭祀文化。
儒家「事死如事生」
除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亦深深影響住中國人對祭祀嘅態度。儒家強調「孝」,認為要「慎終追遠」,對待死者就好似對待生者一樣。因為呢種思想,焚燒衣物、紙錢等行為被視為一種孝道嘅延伸。雖然儒家本身冇明確提倡燒紙,但佢提供咗道德框架,令呢個習俗更加合理化。
民間故事與口耳相傳
除咗宗教同哲學背景,仲有唔少關於燒街衣起源嘅民間傳說。例如:
- 東漢有個叫尤文一嘅人,因為思念亡妻,用紙代替真實衣物去焚燒,希望亡靈能夠感受到溫暖。
- 另一個說法係古代有災荒時期,好多人冇人收殮,村民覺得佢哋好可憐,就燒衫俾佢哋用,以示施捨。
雖然呢啲故事未必有歷史根據,但正好反映民間對亡靈嘅憐憫同善意,為燒街衣加添咗人情味。
香港嘅承傳
當 移民嚟到香港,呢套燒祭文化就隨之傳入。由於香港係多元社會,佛、道、儒三教並行,加上本地街坊文化,慢慢就形成獨特嘅「盂蘭節燒街衣」傳統。香港仲出現咗極具創意嘅紙紮工藝,將現代生活物品(例如手機、電視、八達通、名牌袋)變成紙紮品,反映咗本地人「有求必應」嘅心態——陰間都要過得有品味、有便利。
香港燒街衣特色
施孤濟貧精神
喺香港,盂蘭節嘅一大特色就係「施孤濟貧」。根據傳統,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無人供奉嘅孤魂會喺人間遊蕩。街坊相信,如果俾佢哋冇衣冇食,可能會作怪,影響人間安寧。於是就透過「燒街衣」去施予,畀「好兄弟」(wandering spirits)有衫著、有飯食,既安撫亡靈,亦寄託咗人間嘅善心。
呢種「施孤」唔單止係避邪,仲帶有濟貧嘅意味。因為古時社會有好多無依無靠嘅孤魂野鬼,無人拜祭,透過焚燒衣紙,就好似將關懷送畀佢哋。香港人至今依然保留住呢份心意。
紙紮工藝嘅創意
香港嘅紙紮工藝(paper effigy craft)非常有特色,師傅會因應時代變遷而創作。早期主要係衣服、鞋襪、房屋同日用品,但到咗近代,紙紮品越嚟越「潮」:
- 有紙紮 iPhone、iPad、Notebook 電腦
- 有 Gucci、Louis Vuitton 名牌袋
- 有 Nike 波鞋、球衣
- 仲有紙紮八達通(Octopus Card)、雪櫃、電視機
甚至有人會訂造「紙紮 Tesla 車」或者「紙紮洋樓」,一應俱全。呢啲作品唔單止係供奉用品,仲係香港人幽默同創意嘅體現。
紙紮工藝店多數集中喺土瓜灣、深水埗同北角一帶,仲係吸引遊客嘅特色文化之一。
盂蘭勝會同街坊文化
講到香港盂蘭節,就一定要提「盂蘭勝會」(Yu Lan Festival)。呢啲活動由街坊會或宗族組織籌辦,政府有時仲會資助。勝會會包括:
- 搭戲棚:上演粵劇,畀鬼神同人一齊睇,頭排座位通常留畀「好兄弟」。
- 拜祭儀式:擺供品、燒香、燒街衣,請道士或師傅做法事,普渡亡魂。
- 派平安米:一啲社區仲會向街坊派米,象徵福澤共享。
2011 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仲被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示咗盂蘭節同燒街衣喺香港文化傳承上嘅重要性。
街頭氣氛與社區參與
每逢農曆七月,香港唔同地區都會見到燒街衣嘅場景:有人喺馬路邊、空地、天橋底擺香爐,燒紙錢同衣紙。煙霧瀰漫嘅景象雖然有時會惹人投訴,但對好多香港人嚟講,呢種氣氛代表咗節日同傳統。
街坊會一齊擺香案、燒嘢,彼此幫手,係一種集體回憶。尤其係舊區,盂蘭節往往成為街坊聚會嘅大日子,維繫咗人與人之間嘅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