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鬼

餓鬼

餓鬼( Hungry Ghosts )嘅傳說喺亞洲文化入面源遠流長,尤其喺佛教經典同民間信仰當中有着唔同嘅詮釋。

餓鬼嘅起源同佛教經典

餓鬼呢個概念最早源於佛教嘅經典,《餓鬼道論》係其中一部詳細描述餓鬼嘅典籍。根據佛教教義,餓鬼係六道輪迴( Six Realms of Rebirth )之一,係一類因為生前作惡或者積怨過深而墮入餓鬼道嘅眾生。喺佛教世界觀入面,眾生死後會根據佢哋生前嘅行為進入唔同嘅輪迴,有啲會投生為人,有啲會去天界享福,而做孽多嘅人就可能墮入餓鬼道,受永無止境嘅痛苦。

喺佛教經典中,餓鬼通常被形容為瘦骨嶙峋、面容可怖、肚腩大過頭但喉嚨細如針孔,呢個形象強烈表達咗佢哋永遠都填唔飽肚嘅悲慘命運。呢種痛苦係餓鬼所要承受嘅果報,係對佢哋生前貪婪、慳吝嘅懲罰。

餓鬼嘅類型同特徵

佛教經典入面,餓鬼可以分成好多唔同類型,例如:

  • 炎餓鬼( Fire Hungry Ghosts ):佢哋口入面會吐出火焰,無論佢哋食咩,最後都會變成火焰燃燒。
  • 針口鬼( Needle-Mouth Ghosts ):佢哋嘅喉嚨細如針孔,無論食幾多都永遠唔能夠滿足飢餓。
  • 糞食鬼( Excrement-Eating Ghosts ):呢類餓鬼只可以食到腐爛嘅食物或者糞便,代表佢哋永遠都唔會得到美味嘅食物。

除此之外,仲有其他類型嘅餓鬼,例如水餓鬼、血餓鬼等等,佢哋各自有唔同嘅苦況,但共同點就係永遠都無法滿足自己嘅需求,喺極度痛苦中掙扎。

中元節同盂蘭盆節:民間信仰同佛教餓鬼之間嘅重疊同相涉

中元節同普渡孤魂野鬼

中元節,又稱鬼節,喺中國民間係一個重要嘅節日,主要喺農曆七月十五舉行。呢個節日嘅核心意念係祭祀同安撫嗰啲無人供奉嘅孤魂野鬼( wandering spirits ),避免佢哋喺陽間作祟。喺呢個節日,唔少人會焚燒紙錢、供奉祭品,或者喺寺廟入面舉行法會,超渡呢啲無法安息嘅靈魂。

呢個時候嘅「鬼」,喺民間信仰中通常係指死後無人祭拜或者死得冤屈嘅亡靈。中元節嘅祭祀活動主要係針對呢啲靈魂,目的係希望透過祭祀嚟安撫佢哋,避免佢哋對生者造成困擾。

盂蘭盆節同施食餓鬼

盂蘭盆節( Ullambana Festival )係佛教嘅一個重要節日,主要目的係超渡餓鬼,為亡靈祈福。傳說中,佛陀嘅弟子目連為咗救佢墮入餓鬼道嘅母親,向佛陀求助,結果喺佛陀嘅指導下,透過供養僧眾同施食餓鬼,最終令佢母親得以脫離苦海。

喺盂蘭盆節,佛教徒會舉行儀式,供奉食物同祭品畀餓鬼,希望透過呢個方式幫助佢哋減少痛苦,甚至脫離餓鬼道,重新投胎。

重疊同相涉

雖然中元節同盂蘭盆節喺起源上分別係來自中國民間信仰同佛教教義,但兩者嘅習俗同目的有好多相似之處。喺呢兩個節日入面,無論係供奉孤魂野鬼,定係施食餓鬼,實際上都係喺安撫同超渡亡靈。兩者都強調要對亡者表現慈悲同敬畏,並透過祭祀活動化解陰陽之間嘅怨氣同不安。

喺香港同其他華人社區,盂蘭節同中元節經常會混合埋一齊慶祝。普渡孤魂同施食餓鬼嘅儀式喺實際操作中可能冇太大分別,因為兩者嘅目標都係為亡者祈福,並保護生者免受亡靈侵擾。因此,喺民間,呢兩個節日嘅儀式經常會被認為係同一件事,無論係針對餓鬼定係孤魂,目的都係超渡同化解亡者嘅苦痛。

雖然餓鬼嘅傳說主要係關於靈魂嘅受苦同報應,但喺現代社會入面,呢個概念仲有其他層次嘅意義。餓鬼喺現代文化中,有時會被用作形容人類內心深處嘅貪婪同無法滿足嘅欲望。例如,喺商業社會中,啲人形容過度追求財富同權力嘅人為「餓鬼」,因為佢哋即使擁有大量資源,依然唔會感到滿足,永遠都係處於飢餓狀態。


Posted

in

by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