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底,喺倫敦你會見唔少都戴住一朵小紅花,唔單止係人,啲巴士、Tube都會裝飾紅花。呢朵小紅花叫國殤虞美人花 Poppy Flower,由皇家英國退伍軍人協會製作同賣出,佢地用呢個方式集款,幫助退伍軍人,同埋表達對亡者嘅思念之情。
到咗11月11號,英國同埋其他啲聯邦國家都會舉行盛大嘅紀念活動,懷念嗰啲喺兩次世界大戰同埋其他戰役中犧牲嘅勇敢士兵。呢一日被叫做 Remembrance Day (國殤紀念日, 陣亡將士紀念日, 軍人節, 和平紀念日) ,佢係充滿豐富歷史同埋情感嘅一日。
起源同象徵
國殤紀念日嘅起源係嚟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嘅結束,就係1918年11月11號嘅「休戰日」。呢一日標誌住戰爭嘅結束,但亦係數百萬生命失去嘅時刻。紅色嘅虞美人花成為呢一日嘅象徵,紀念嗰啲區區為咗自由而犧牲嘅英勇士兵,向佢哋嘅奉獻致敬。
紀念活動
喺國殤紀念日,人哋通常會參與各式各樣嘅紀念活動。其中,「兩分鐘嘅肅靜」係一個極具意義嘅儀式,人哋停止一切活動,默默懷念嗰啲為自由而獻出生命嘅人。紀念活動仲包括悼念儀式、戰爭紀念碑嘅花環獻禮,同埋遊行,參與者通常會戴上紅色虞美人花以示尊敬。
虞美人花嘅象徵
虞美人花嘅象徵意義深遠,源自一首著名嘅戰爭詩《虞美人花》(In Flanders Fields)。呢首詩係由一位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嘅加拿大軍醫約翰·麥萊恩·麥克雷(John McCrae)所寫。虞美人花係戰場上生長,佢嘅紅色被視為士兵鮮血嘅象徵,成為對嗰啲犧牲嘅人致敬嘅標誌。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Take up 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In Flanders Fields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em by John McCrae
虞美人花(Papaver rhoeas),又叫Poppy,同罌粟花(Papaver somniferum)係名稱上確實易攪混,因為佢哋都係屬於罌粟科(Papaveraceae)植物,而且名稱度都有「poppy」呢個字。
國殤紀念日嘅重要性
國殤紀念日提醒我哋要懷念嗰啲為我哋自由而犧牲嘅人。呢一日係表達感激之情、懷念英雄、同時重申和平價值嘅時刻。雖然時光流轉,但我哋永遠唔應該忘記嗰啲無私嘅奉獻,而呢種紀念精神亦應該喺我哋日常生活中繼續流傳落去。
國殤紀念日係一個讓我哋喺記憶中團結一致、尊敬奉獻嘅日子,同時提醒我哋要珍惜和平、追求和諧。讓我哋共同懷念,感激嗰啲曾經為我哋嘅明天而戰嘅英雄。
香港和平紀念日
和平紀念日在香港確實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呢個紀念日原本同其他英聯地區一樣,係設於每年嘅11月11號,不過自從1945年香港解放之後,就改成11月嘅第二個星期日,亦即Remembrance Sunday。當日,駐港英軍、香港軍事服務團同皇家香港軍團會同駐港英軍樂隊一齊巡遊,行經兵營到中環和平紀念碑。
香港總督同政府官員會參與紀念儀式,喺中環和平紀念碑舉行悼念活動,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悼念陣亡戰士。呢個日子除咗係表達對過去戰爭嘅尊敬同感激之情,亦提醒我哋要保護和平,珍惜社會穩定。透過巡遊同悼念儀式,我哋共同懷念嗰啲為自由而犧牲嘅英雄,同時感受和平嘅珍貴。
香港 2019年11月11號
逃犯條例 修訂風波係2019年11月11號至20號發生,係香港示威者對抗議警方加強暴力行動、追究警方導致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周梓樂死亡而爆發。11月11號早上,示威者發起「三罷」行動,包括罷工、罷市、罷課,企圖令政府回應訴求。不過,警方早已在各區部署,使用實彈槍械對付抗議者,例如在西灣河以實彈槍傷及一名學生。此外,警方亦大規模進入大學校園,發射催淚彈,進行拘捕行動等。呢一連串嘅事件加深咗香港社會嘅分裂。
Lest we forget
“永誌不忘”確實有深厚的歷史根源,而且已經成為與戰爭紀念和悼念密切相關的一個感人而廣泛認識的詞語,特別是在戰爭中的背景下。Rudyard Kipling詩中的”Lest we forget”突顯了它與大英帝國的聯繫以及當時的情感。
God of our fathers, known of old, Lord of our far-flung battle line, Beneath whose awful hand we hold Dominion over palm and pine— Lord God of Hosts, be with us yet, Lest we forget—lest we forget!
詩中對該詞語在每節詩尾的重複強調了詩人對記憶重要性的強烈強調,這作為對犧牲和經驗教訓的莊嚴提醒。Kipling在宗教背景下使用這個詞語,呼籲“我們父親的神”,為懇求記憶添加了一種靈性的維度。
隨著時間轉移,“Lest we forget 永誌不忘 ”已經超越了它最初的文學背景,成為英語國家各地戰爭紀念、儀式和紀念活動的核心主題。這是對那些在戰爭中服役和犧牲的人的請求,確保他們的貢獻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被忽視或被遺忘。這個詞語已經成為集體記憶的有力表達,以及對那些面對戰爭挑戰的人的遺產的尊敬的承諾。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