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係咩嚟?點解咁重要?
清明節,英文叫 Ching Ming Festival ,又叫 Tomb-Sweeping Day ,係一個專門悼念祖先( ancestor remembrance )嘅傳統節日。對香港人嚟講,呢日唔單止係去墳場( cemetery )祭祖,仲係家族團聚嘅日子,充滿咗親情同對先人嘅尊重。
呢個節日源自中國古代,已經有超過2500年歷史,講求慎終追遠( respect for ancestors ),亦係體現孝道( filial piety )嘅重要時刻。
清明節點嚟?背後嘅歷史故事
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春秋時代(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約公元前770 – 476年),據講同介子推( Jie Zhitui )呢位忠臣有關。
介子推同寒食節( Cold Food Festival )當年晉文公( Duke Wen of Jin )被逼流亡,介子推一路陪住佢,甚至割自己大髀啲肉煮畀文公食。後來文公復國,賜封群臣,但竟然唔記得咗介子推!
介子推帶住老母隱居喺山入面,文公知錯想搵佢,但佢堅決唔肯出嚟。文公冇辦法,放火燒山,希望迫介子推出嚟,點知佢寧死都唔肯離開,最後被活活燒死。
文公內疚,將佢死嗰日定為寒食節( Cold Food Festival ),規定嗰日唔可以生火煮食,只食凍嘢。
寒食節演變成清明節後來,寒食節慢慢變成清明節,因為寒食節前後都係清明時節,啲人開始將兩個節日合併,變成一個專門悼念先人嘅日子。
而家寒食節已經好少人提起,大家都習慣叫清明節,但係喺傳統習俗上,某啲地方仍然會喺清明節食涼嘢( cold food )以示敬意。
清明節香港傳統習俗
掃墓 (Tomb Sweeping)
清明節最重要嘅儀式就係掃墓,香港人會成家人一齊去 墳場 (cemetery) 或 靈灰龕 (columbarium),為祖先清理墓碑、除雜草、同埋擺祭品。
掃墓習俗:
- 擦乾淨墓碑 (clean the tombstone)
- 擺鮮花、香燭、紙錢 (offer flowers, incense, and joss paper)
- 燒「金銀衣紙 (joss paper money)」,寓意比祖先「用」
- 祭品包括燒肉、白酒、雞、壽包,代表對祖先嘅孝心
有啲人會拜完即刻喺墓地附近「開餐」,寓意「同祖先食飯」
放風箏( Flying Kites )
呢個習俗香港比較少見,但係喺中國北方( Northern China )好流行。古時人相信,放風箏可以趕走厄運( ward off bad luck ),有啲地方仲會喺風箏尾寫上心願,寓意將煩惱帶走。
郊遊( Spring Outing/Hiking )
「清明時節雨紛紛」,但其實春天百花盛開,氣溫又唔會太熱,所以好多人會趁呢個機會行山( hiking )、郊遊( spring outing ),親近大自然。
香港清明節 vs 其他地區有咩唔同?
- 香港: 主要去墳場或靈灰龕祭祖,燒金銀衣紙,行山郊遊
- 台灣: 會舉行大型公祭 (public memorial ceremonies),某啲地方會有放水燈 (floating lanterns)
- 日本 (Japan): 有「お彼岸 (Ohigan)」,但主要喺春分日 (Spring Equinox) 進行,會去祖先墓前獻花
清明節 vs 重陽節( Chung Yeung Festival )
香港仲有一個類似嘅節日,就係 重陽節( Chung Yeung Festival )。兩者都係拜祖先,但有幾個分別:
- 清明節 : 農曆 三月三日 (April 4-6), 強調「慎終追遠」,行孝道, 天氣較涼爽,春季掃墓
- 重陽節: 農曆 九月九日 (October), 強調「登高避災」,同時都會拜祖先, 強調「登高避災」,同時都會拜祖先
發佈留言